为助力福建再生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根基,近日,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科技团队在林文雄教授带领下,深入南平、罗源、莆田等地水稻生产一线,以科技签约、田间指导与青年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福建再生稻产业提质增效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科技小院集群扎根,共育稻作新生态
在武夷山市五夫镇,一场聚焦再生稻科技赋能的签约仪式成为行动起点。林文雄团队代表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与稻香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共建“武夷山稻作科技小院”及“福建省稻作科技小院集群”合作协议。《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 (2024—2030 年)》明确提出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科技小院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以更紧密、更扎根的方式,长期服务福建水稻主产区,通过科技赋能破解耕地约束,实现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十年深耕结硕果,吨粮效益促增收
签约仪式结束后,团队马不停蹄奔赴浦城、建阳等地区的再生稻示范片考察头季稻长势情况。在建阳区水吉镇再生稻示范基地,沉甸甸的稻穗饱满硕大,压弯了稻秆。林文雄教授带领青年教师俯身在田间,细细查看水稻生长态势,耐心讲解水稻生长的关键节点与水肥管理要点。从精准的病虫害防治,到科学的烤田管理,再到合理的施肥方案,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团队十年的技术积淀与持续指导。正是这份深耕,让这片示范田创下了再生稻亩产连续九年超吨粮的佳绩,成为远近闻名的 “吨粮田” 标杆。良好的示范效应也带动了周边农户,使得再生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科技团队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实打实的收益。”水吉镇种植大户李家寿信心满满,“今年我这再生稻,铆足了劲要争个亩产头名!”
青春力量下田间,科技兴农薪火传
林文雄教授特别注重青年教师与硕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多次带领他们深入基层一线,让青年教师与硕博士研究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为未来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储备力量。7月1日,在林文雄的带领下,两支充满朝气的大学生实践队——“再生禾浪涌荔城,青春躬耕助振兴”队与“青春赋能农场兴,深耕沃土助振兴”队深入莆田乡村。师生们创新教学形式,将农业科普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聚焦生态农业模式的实际应用,组织农户参与田间培训,在浓郁的乡土气息中传播先进农业技术知识,点燃青年学子服务乡村的热情。7月3日,林文雄教授再次率领社会实践队奔赴罗源再生稻示范基地、罗源特种稻科技小院,引领学生扎根生产一线,深入田间学习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特种稻品种筛选,实地调研科技小院“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服务“三农”的创新模式。
林文雄教授表示,推动青年教师和青年学子扎根基层,既是科技兴农的迫切需要,也是为乡村振兴培育生力军的长远之策。科技小院集群的建立,为科技人才服务“三农”搭建了稳定桥梁,而青年力量的广泛参与,则为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澎湃后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