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关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在各有关单位及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南方水土保持研究院2016年立足于南方红壤侵蚀区脆弱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在南方侵蚀劣地的侵蚀特征、水土流失区综合开发、初步治理区林分功能提升等领域开展了系列研究,在助推福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将2016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科学研究
2016年南方水土保持研究院以长汀县为研究重点,立足于南方红壤侵蚀区脆弱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在南方侵蚀劣地的侵蚀特征、水土流失区综合开发、可持续治理等领域开展了系列研究。针对长汀县仍存在大量治理难度较大的流失地的现实,结合“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目标,主要开展《长汀红壤侵蚀区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技术研究》、《福建红壤区生态修复和持续经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长汀稀土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等注重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治理措施研究。提出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的治理模式,是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有机结合的典范,为实现南方红壤侵蚀区“百姓富、生态美”开辟新途径。
(1)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长汀红壤侵蚀区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长汀红壤侵蚀区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在中轻度侵蚀区建立了杨梅模式、板栗模式、油茶模式、封禁模式、林下套种+绿肥模式、林下套种油茶模式、桉树模式、杉木模式与毛竹模式等9种主要农林开发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模式。在强度侵蚀初步治理区建设马尾松林改造模式示范基地。目前,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4篇;授权专利2件,培养博士1人,硕士5人;编写技术手册4册。研究成果获2015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研究成果在南方红壤区得到推广应用。该成果的集成与创新不仅提升了水土流失治理的科技含量,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而且极大丰富了森林生态、森林经营和水土保持等相关学科的内容。有效地推动了全国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为实现南方红壤侵蚀区“百姓富、生态美”开辟了新途径,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2)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福建红壤区生态修复和持续经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福建红壤区生态修复和持续经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由福建农林大学牵头,南方水土保持研究院组成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林业科学院、福建省水土保持试验站等单位参与实施。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将中轻度侵蚀区、强度侵蚀区及崩岗侵蚀区的各项生态修复关键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构建福建不同强度侵蚀区的生态修复和持续经营技术体系,建立核心示范区,在南方红壤强度侵蚀区、崩岗区和中轻度侵蚀区进行推广应用。2016年度获专利授权3项,申请专利11项;发表科技论文29篇,其中,SCI收录5篇;研制行业标准2项。
2016年建立中轻度侵蚀区生态系统修复与可持续经营技术集成各类试验示范基地1670 亩,建立推广基地4400 亩;项目将河田镇强度侵蚀区的罗地、伯湖、来油坑、晨光等地作为重点试验基地来建设,在长汀中南部的河田、三洲、濯田为中心的强度水土流失区开展技术示范。目前罗地水土流失径流小区已形成具规模,1500亩示范区基本建成,成为开展强度侵蚀区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实验和观测基地;选择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晨光村作为示范区,已开展崩岗立体生态调控防治技术的推广示范工作,共建立5个示范崩岗。项目研究筛选适合强度侵蚀区、中轻度侵蚀区、崩岗等不同类型侵蚀区应用的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筛选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兼优的耦合模式。构建集科研试验、科普教育、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红壤侵蚀区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制定红壤侵蚀区农林开发、生态恢复及重建的技术规范及标准。
(3)福建省科技厅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长汀稀土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
在福建省科技厅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长汀稀土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实施基础上,建立了23个长汀稀土矿废弃地植被恢复的长期固定监测点,通过对福建稀土主要产区长汀稀土矿开采废弃地土壤肥力和重金属污染、物种多样性等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稀土矿开采废弃地生态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筛选适合长汀稀土矿废弃地生长的植物资源,比较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废弃地生态恢复效果,揭示不同植被对稀土矿废弃地的生态改良效果。筛选出了一套可供长汀稀土开采废弃地推广的植被生态恢复技术,建立了长汀稀土开采废弃地的植物恢复示范基地,供福建长汀稀土矿及其它类型矿山废弃地推广应用。筛选出有利于长汀稀土矿开采区土壤肥力恢复的植被恢复的“宽叶雀稗+胡枝子+木荷+枫香+山杜英”与能够较好改善废弃堆浸池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宽叶雀稗+胡枝子+木荷+枫香+巨桉”模式。在南方其他类型矿山废弃地上有广泛应用前景,效益显著。
二、平台建设
(1)试验基地
2016年,南方水土保持研究院在维护及完善现有工作条件的基础上,新增土壤粒径分析仪等总值110万的仪器设备,优化试验体系,拓宽专业领域范围,提高科研试验的精确性。2016年研究院依托各项重大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建立了大量科研示范基地。科研示范基地主要分布于长汀县中南部,属长汀丘陵红壤水土流失治理核心区。其中,长汀红壤侵蚀区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技术研究示范基地主要分布在河田镇、三洲乡、濯田镇和策武乡4个乡镇,基地示范面积达870 km2;长汀县崩岗治理示范基地,主要分为生态林模式、牧草模式、经济作物模式与茶园模式等治理示范模式,主要分布在长汀县河田镇与三洲镇;长汀稀土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15公顷,位于长汀县河田镇;福建红壤区生态修复和持续经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目前项目已营建各类试验示范基地2400亩左右,建立典型示范崩岗10个,建立中轻度侵蚀区板栗、杨梅、油茶、菌草等推广基地7790亩,主要分布在长汀县策武镇、涂坊镇与河田镇的罗地、晨光、泊湖、露湖、来油坑等地点。
(2)福建长汀红壤丘陵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2016年1月,国家林业局批复通过《福建长汀红壤丘陵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福建长汀红壤丘陵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主站址位于长汀县河田镇水土保持试验站站内,定位站建设内容:新建科研实验用房600 m2,修缮径流小区观测室240 m2,新建综合观测塔一座,气象观测场围栏240 m,固定监测样地20个,集水区测流堰2个,水量平衡场2个,购置必要的水文、气象、土壤、生物等观测设备,核定总投资503万。2016年8月,《福建长汀红壤丘陵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初步设计建设实施方案》由福建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开始实施编制。2016年11月,定位站选址,勘测工作开展。
(3)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协同创新中心
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9月被正式认定为福建省第二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入选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一年多以来以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大需求导向,以中心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在建设中创新体制机制,组建各协同单位共同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提高协同中心的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以解决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领域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同时提高水土保持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增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协同培养,建设高水平的水土保持研究人才队伍,服务区域发展的目的。中心目前执行情况良好,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三、社会服务
2016年南方水土保持研究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和科研优势,以长汀为重点,加强南方水土流失区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创新与集成技术研究,协作开展生态保护、利用与治理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
(1)精准服务
由南方水土保持研究院骨干成员组成水土保持科技服务团,于2014年7月-2016年6月入选《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科技服务团成员参照福建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科技人员选派三方协议书约定,根据受援单位长汀县水土保持事业局的需求,发挥专业优势,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经验的提升提供科技服务。2016年,科技服务团队在前期服务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长汀初步治理区和未治理区的侵蚀劣地,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新技术研究。在初步治理区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及植被恢复规律的研究,进行不同治理措施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对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进行评价,构建初步治理区不同植被改造模式,筛选出理想植被改造模式,为提升初步治理区的生态功能提供技术指导与理论依据。在了解水土流失区的土壤环境特性和生态特性的同时,了解当地社会经济情况,根据不同侵蚀强度、不同治理阶段以及不同恢复阶段的红壤侵蚀区的特性,综合长汀的农林产业特点,制定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规划技术体系,构建不同综合治理与植被快速恢复模式,开展剧烈侵蚀地快速恢复技术指导、极强度侵蚀地雨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固土蓄水技术研究、强度侵蚀地抗旱节水植被结构配置技术研究、轻度侵蚀地植被生态经济型恢复的新技术研究与示范。
(2)全面规划
继2012年承担《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综合规划(2012-2016)》的编制工作后,南方水土保持研究院水土保持服务团2016年承担《长汀县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2016年长汀县相关领导先后两次到福建农林大学洽谈进一步助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双方专家就长汀县“十三五”水土流失治理规划的编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院骨干技术人员多次赴长汀开展《长汀县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对接工作与现场调查。长汀县水土保持“十三五”的工作目标是解决“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问题,在高起点上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全面建设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经过双方多次深入探讨与实地调查,《长汀县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的规划内容主要包括预防保护、治理、监管、科技支撑等方面。
(3)多途径助推
2016年由南方水土保持研究院林学院“两学一做”学习实践队先后两次赴长汀开展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的调查。实践队成员针对目前长汀水土流失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计划及自身专业优势,对长汀强度侵蚀区、初步治理区、崩岗侵蚀区和稀土矿废弃地等水土流失和植被恢复情况进行全面踏查,与长汀水土保持事业局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探讨,了解了目前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今后支部党员开展新一轮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做全面的准备。校地支部共建助推水土流失治理,应充分利用高校教师党员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结合长汀水土保持事业局基层党支部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为“绿色长汀,生态长汀”献计献策,助力生态长汀建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