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院内新闻    正文

人民网刊载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教授《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文章


  发布时间: 2017-04-24   信息员:

    5月8日,人民网刊载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教授《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一文。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一、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与经验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巨大成效。长汀曾是福建省水土流失历史最久、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也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20 多年坚持不懈的治理,特别是近十年的有效治理,从昔日的“水土流失冠军”变为“水土流失治理典范”,“火焰山”转变为“花果山”。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经验。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实践,是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2005 年被水利部誉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品牌, 2006 年被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院士专家考察团誉为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2012 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县”。长汀县的干部和群众在长期的水土流失治理实践中,针对当地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综合治理创新,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其他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创新是“长汀经验”的灵魂,主要包括5 个方面:创新治理理念、创新治理机制、创新治理技术、创新生态补偿方式、创新科技协作机制。
二、生态文明时代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战略目标
  思路决定出路,目标就是行动的先导。根据全国生态文明大建设的新形势和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所面临的历史机遇,长汀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的战略目标应包括3 个层次:率先建成“美丽长汀”、努力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样本”、打造成为全球水土流失治理的“中国经验”。
三、生态文明时代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战略措施
(一) 提升治理理念。
  1.树立新型工业化理念。人口的过度承载是长汀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通过发展现代工业,把广大农民从土地生产中解放出来,实现生态人口转移,可以缓解长汀人口的过度承载。近年来,长汀县工业实力持续提升,2012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7亿元,比增20%,现代工业发展潜力很大,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稀土精深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四大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其中,长汀稀土产业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被列入福建省重点培育的产业。
  2.树立生态经济理念。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长汀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中确立生态经济发展理念,必须将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四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治理与经济发展并重、治理与改善民生并行”的原则,坚持走水土保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树立生态人居理念。生态人居是指人与聚居环境关系的健康,包括人体和人群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态健康,即人居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和代谢环境的健康以及产业和区域社会生态服务功能的健康。树立生态人居理念,要求长汀在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中应根据当地的生态经济社会的特点,探索水土流失治理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模式,尤其是要做好新农村建设地址的规划和生态人口转移模式的选择工作,对重度水土流失区或重要水源地保护地区等生态不适合居住区,应有计划地实施生态搬迁工程。
  4.树立区域发展理念。区域发展理念是指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要为区域发展服务,区域发展要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支撑,两者要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树立区域发展理念,就要正确把握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发展的辩证关系,把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纳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考虑,科学制定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并与其他规划紧密衔接,持续不断地推动实施,实现两者的协同推进。
(二) 提升治理载体。提升治理载体是做好长汀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战略抓手。长汀县应积极向国家申报建立水土流失生态经济发展综合改 革实验区作为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新平台,可依据生态资源状况将县域划分为治理核心区、重点保护区和优先开发区,并分别采取差异化的治理开发措施,实现治理、保护、开发同步并进,同步见效。
(三) 持续推进创新。创新是“长汀经验”的灵魂。生态文明时代推进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依然要秉承“长汀经验”的灵魂,在治理的模式、机制、科技和管理等方面坚持不断创新。
  1.治理模式创新。要坚持小流域治理与交通网格化并重。要坚持梯度治理。启动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生态观复工程,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理策略。要坚持综合治理开发。
  2.治理机制创新。要建立汀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汀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共建共享。要进行产权制度创新。要创新投入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治理资金投入体系。
  3.治理科技创新。加大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开展科技协同创新。采取集成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的模式。加快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
  4.管理体制创新。坚持采取“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各种制度。构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严格管理”的建设管理体制。加大水土保持监督队伍建设力度。

 

 

 

南方水土保持研究院 Copyright?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