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沿革
福建农林大学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福建农学院土化系卢程隆教授于1965至1966年参加了福建省山地利用与水土保持综合考察工作。改革开放不久,卢程隆教授赴台交流水土保持工作,成为大陆对台水土保持交流第一人;随后卢程隆教授带领的团队与福建省水土保持试验站等单位合作开展“闽东南花岗岩侵蚀区土壤侵蚀规律与治理研究”,深入水土流失极其严重的长汀县河田实地考察,对河田严重侵蚀区的侵蚀状况和机理做了较深入的调查和研究。1988年福建林学院设立了水土保持专科专业,是南方最早设立该专业的高等院校,1994年升为水土保持本科,开始向南方各省区招生。1998年我国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把“水土保持”和“沙漠治理”两个专业整合为目前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1999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1999年与台湾合作建立了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园。2006年获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设立林学学科科研流动站,具备培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近几十年来的教学和科研积淀,形成了极具鲜明南方特色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南方红壤丘陵区及沿海风力侵蚀区的特色研究领域,为南方国土资源、水利、农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培养了大量人才。
2000年两校合并后,我校继续积极参与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每年选派一批师生到长汀开展土壤肥力恢复、崩岗治理等水土保持科技下乡服务,建立了4个水土保持水文控制站、48个天然降雨径流小区、184个固定监测样地、一个崩岗综合治理示范区,在红壤强度侵蚀区的生态恢复途径、评价及机理,崩岗侵蚀机理及综合治理等方面做了长期、深入、系统的定位跟踪和研究,为长汀水土流失区的生态恢复提供了智力支持。2011年11月校长兰思仁率领十余名专家赴长汀开展现场调研,制定了助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五个一”措施,通过发挥学校的学科、人才优势,助推长汀县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
(2)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福建农林大学水土保持系设在林学院,依托林学院的林学、生态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农业资源与环境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具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海岸带森林与环境、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等二级学科博士点,为南方地区水土保持、农业、水利、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农资等行政、事业、教学、科研、规划设计等部门培养了一大批高级技术人才。
水土保持专业的师资主要依托林学院和资源与环境学院,是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1995年建立的福建省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园,是水利部命名的国家级示范科技园区、福州市和福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有草皮护坡、香根草护坡、果园山边沟示范、编柵护坡、旧轮胎护坡、草沟、火烧山迹地自然恢复区、强度剥蚀地自然恢复区、人工模拟降雨区、径流小区、森林水文研究小区、植物园、根箱、土壤整段标本和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教育多媒体教室等。是海峡两岸多年来的水土保持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浓缩与集中,是联系海峡两岸水土保持科技交流活动的重要纽带。同时学校在建瓯、安溪、长汀、尤溪等地建立了大量不同类型径流小区,为水土保持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具备培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已培养水土保持相关专业人才1400余名,其中专科近300人,本科1000多名,博硕士100多人。
(3)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
1)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规律及其治理研究
先后在南方不同红壤水土流失区进行水土流失成因机理、侵蚀过程及其侵蚀力、抗蚀力的演变、能量传递与作用机制和水土流失治理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在崩岗侵蚀成因机理研究、不同类型区生态系统植被退化的类型及成因、退化机制和途径及近自然恢复程度、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地带性植被生态恢复和群落演替机制等方面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2)南方不同类型森林理水功能研究
先后开展了南方林区人工林水土流失定位观测、严重侵蚀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不同森林类型的理水与保土机理、闽江上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土流失规律、闽江流域的防洪减灾、坡耕地的水土流失规律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对南方林区采伐迹地炼山后林地水土流失规律进行10余年定位研究,开展挖掘松根对林地水土流失影响的研究及南方山地流域综合开发研究,进行闽江上游常绿阔叶林理水与保土作用机理研究,探讨闽江上游不同阔叶林类型的凋落物动态、分解规律及林分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功能,分析阔叶林类型土壤抗侵蚀、理水、保土的内在机制。
3)沿海防护林研究
在对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木麻黄栽培特性、林带结构、林网配置、营造更新及防风效益观测研究基础上,为解决木麻黄的二代更新问题,进行了沿海沙地引种竹子、营造相思防护林技术研究,筛选沿海防护林当家树种木麻黄的替代树种,在福建沿海沙地引种111个竹种,筛选出适宜沿海固定沙地大面积引种推广的竹种38种,在福建沿海一带大面积推广应用。筛选出10个抗风性好的厚荚相思优良无性系、8个卷荚相思优良无性系和8个黑木相思优良无性系,在平潭、东山、霞浦、仙游及漳浦等地的沿海沙地推广。
4)3S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和效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矿山
5)南方困难立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
在福建不同类型矿山废弃地、崩岗侵蚀区、尾矿库等困难立地上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分析不同类型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效果和演替规律,对不同植被恢复配置模式的恢复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了适宜相应矿山废弃地、崩岗侵蚀区、尾矿库应用的植被恢复模式。
6)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研究
长汀县是福建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是南方红壤区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的典型。福建农林大学很早就参与了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上世纪80年代初期,省政府组织了省水保办、农业厅、林业厅、水电厅、省林科所、福建林学院、龙岩地区行署、长汀县政府等八家单位分别挂钩承包治理二至三个村的水土流失,其中福建林学院开展“引种黑荆树营造水土保持林的研究”。
90年代开始,由福建林学院水土保持系老师对长汀县河田镇的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勘察,并以马尾松林分治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花岗岩红壤严重侵蚀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研究,在水土流失区进行葛藤种植研究。黄炎和教授带领的团队长期从事土壤侵蚀规律与侵蚀退化土地恢复重建途径研究,持续10多年对长汀水土区的土壤流失预报和侵蚀引起退化的坡地果园恢复途径方面开展研究,探索不同生草方式在水土保持、土壤培肥和果树生长等方面的效应。
为助推长汀县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2011年12月17-18日,兰思仁校长率领海峡创业育成中心、林学院、艺术园林学院、园艺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作物科学学院等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专家赴长汀县开展现场调研。
2012年1月27-31日,兰思仁校长、林思祖副校长率领海峡创业育成中心、林学院、艺术园林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菌草研究所等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专家再次赴长汀县深化对接水土治理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