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林文雄教授率科研团队赴漳州市诏安县,围绕“草饲—肉牛”绿色循环产业链开展专题调研。团队先后深入桥东镇盐碱地海水稻种植基地、西潭镇水稻种植示范区、金星乡牧草种植试验基地、南方肉牛集散中心及青梅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指导和技术交流,为诏安县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一、调研水稻种植,优化生产技术体系
在桥东镇盐碱地海水稻种植基地和西潭镇水稻种植示范区,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发现部分田块存在排水不畅等问题。林文雄教授指出,当前正值水稻生长的关键期,建议农户要及时排水烤田,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发育。团队重点评估了旱稻和再生稻在当地的发展潜力,林教授强调,诏安县光热资源充足,发展旱稻种植可有效节约水资源,推广再生稻技术则能实现“一种两收”的增产模式。他建议农业部门因地制宜开展品种筛选和技术示范,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二、创新种养模式,推动循环农业发展
诏安县肉牛产业作为当地重点发展的农业支柱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金星乡牧草种植试验基地,团队详细考察了优质牧草培育情况。随后,在南方肉牛集散中心调研时,针对饲料供给难题,林文雄教授提出构建“粮饲料两用稻种植-饲料加工-畜牧养殖-有机还田”的绿色循环模式。该模式通过利用水稻秸秆等农业副产品作为饲料原料,结合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还田技术,既能降低养殖成本,又能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为诏安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考察特色产业,助力青梅加工升级
诏安青梅加工业是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团队实地走访了梅满天下食品有限公司、紫梅山果酒研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重点考察了青梅种植、加工工艺及市场销售情况。林文雄教授与企业负责人就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深入交流,建议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调研团队表示,将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在青梅深加工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共同推动诏安青梅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调研活动得到了诏安县政府及相关企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林文雄教授表示,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将持续关注诏安县农业发展需求,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支持,助力诏安县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