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
 
自然体验,在孩子心中种下一片“绿”

  发布时间: 2015-06-16      

自然体验,在孩子心中种下一片“绿”



“在中国,只有5%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一书的序言中写道。针对现在城市里的孩子逐渐远离大自然的状况,6月下旬,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携手德国青少年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NAJU)开展了“自然导师培训”项目。NAJU的专家将“自然体验”环境教育理念和模式带到中国,与来自全国各地环境教育基地的30余名工作人员共同探讨如何帮助青少年以全新的视野和角度体验大自然,提升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迷失于现代化的孩子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孩子们在城市中真正可接触的自然景观越来越少。由于与自然的“脱节”,城市中的孩子或多或少地患有自然缺失症。他们对身边的花草树木和小动物的冷漠,使传统书本上的环境教育成了“纸上谈兵”。

据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韩静介绍,自然缺失症在我国发展比较快的城市都有发生。如今,城市里的孩子离自然越来越远了,他们对周边的自然环境极度不敏感,比如他们会觉得身边的树木与自己毫无关系。而一些偏远乡村的孩子们离自然很近,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可能都跟自然有关,所以这些孩子很少出现自然缺失的症状。

NAJU国际项目组负责人卡伦说:“在德国也存在自然缺失症,孩子们在某种程度上和自然脱节,他们更多地通过电脑、手机等全新的媒介获取信息,和自然的联系越来越少。所以,在过去的30年,我们带领青少年发现自然、体验自然,让他们产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关心,并引导他们将这种热爱转化为具体的保护行动。”

建立与大自然的连接

现代都市的繁华生活很容易让我们忘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连接”,你有多久没有触摸粗糙的树皮,没有闻到清新的花香,没有听到悦耳的鸟鸣了?

卡伦说:“NAJU的宗旨就是通过让青少年体验自然,从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我们为青少年提供完备的动植物知识,帮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生态系统的运转机制。德国的环境教育模式不仅限于教室,而是更加互动,更加注重户外教学。我们的自然体验环境教育比较关注学生的感官,如感觉、听觉、味觉等。”

在这次的自然导师培训中,NAJU的专家给参加培训的老师们带来了多种让孩子更好地体验自然的有趣活动,教孩子们以不同的视角去领略自然、感受自然、热爱自然,从而采取保护自然的具体行动。比如通过低头看掌上托着的镜子来观察森林顶部的树冠,趴在草地上观察周围的花草世界,让孩子们知道树木死亡后可以成为许多昆虫、鸟类、菌类生存的乐园。与较细的枯木相比,较粗的枯木可以给更多动植物种类提供生存环境;用白纸和铅笔拓下大树的纹路,让孩子们知道树皮之于树就像皮肤之于人,不仅能防病,还能防止水分过度蒸发。

参加此次自然体验培训课程的学员纷纷表示,“学到了很多很新颖的教学方法”,“自己也好像回到了童年”。韩静说:“整个项目的设计特别完整,从设计项目的初衷到各个阶段的安排,包括资料的准备和设计,我觉得都特别新颖,给我很多的启示。自然体验方法的很多新视角,是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

在孩子心中播撒绿色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体验式环境教育的有效手段。“自然体验”倡导带领孩子们在林间释放自己的天性,借助自然游戏、体验、歌唱、戏剧等方式,提高孩子们欣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卡伦说:“环境教育是一个长效过程,我们通过自然体验的方式提高孩子,也包括家长对于自然保护的意识。”

自然之友的创会会长梁从诫曾说过:“爱自然是人的天性,没有孩子会生来不爱树林、池塘、草地,不爱野花和小鸟。如果他们茫然,那是现代生活对童心的扭曲。让城里的孩子回到自然中去,带领他们在自然中做游戏,去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事环境教育的老师一定爱孩子,更爱养育着地球上所有孩子的大自然,带着他们去共享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美、愉悦和安宁,在孩子心中播撒绿色的种子,将是我们对自然最好的回报。”

参与此次项目的环球旅行者谷岳对生态保护也深有体会:“我走过很多地方,看到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也目睹过亚马逊雨林遭受破坏的惨状。这些经历,让我从内心深处反思人类对待自然的方式,也意识到生态保护宣传的重要性。我们要保护自然,必须要先了解自然,这对我们的下一代更为重要。”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谷岳那样经常到世界各地体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但只要我们怀抱一颗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心,就能从保护身边的生态环境做起,将生态保护握在每个人的手中。(2012年7月4日《中国绿色时报》,作者:李娜)






(作者: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李娜)


 

版权所有: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