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
 
风雨兼程只为携手同攀登

  发布时间: 2015-06-16      




      廿年风雨路,薪火永相传。新年肇始,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刊《武夷山信息》迎来了20岁生日。忆岁月峥嵘二十载,当年在保护区工作时的一幕幕往事犹如一幅幅电影画面历历在目,令我百感交集。

       我是《武夷山信息》创办过程的亲历者,对它怀有特殊的感情!《武夷山信息》前身是《武夷山简讯》,具体创办时间已不可考,陆陆续续编辑出版了13期,印刷量少,影响面比较有限。1993年7月,我从福建省林业厅机关调任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8月又被任命为管理局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全局行政工作。当时的保护区刚遭受了百年不遇的“6·20”特大洪灾,河岸、桥梁、道路、房屋、电力通讯等设施遭到严重毁坏。如何能在灾后重建的同时,进一步凝聚士气,振奋精神,加快推进保护区事业发展?我提出了创办《武夷山信息》的设想,并得到了主持全局党的工作的梁元瑞等其他局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响应。在时任局办公室主任周世宝、宣传办主任李荣禄等同志的积极参与下,第一期(总第14期)自撰、自编、自办的《信息》问世了。随后,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有郑盛文、刘国富等多名同志加入进来。3年后,我因工作调动离开了武夷山保护区,但之后的每任管理局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武夷山信息》的编撰工作,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充足保障。从2013年第5期开始,梁元瑞将其从原来的油印版调整为彩色胶印版,并穿插了很多彩照,使版式更为精美,可读性更强。

       回首《武夷山信息》走过的20年,不仅成为今天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了解保护区动态的重要窗口,成为赋予广大干部职工智慧和力量的重要平台,更是党和政府大力推进自然保护事业和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阶段。20年来,《信息》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坚持与保护区的发展一起律动,记录了保护区真实的变迁和文明的进程。首先,它记录了武夷山保护区生态地位的不断提升和管理机构自身建设的不断加强。1987年,保护区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1992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评估》确认为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A级保护区,1997年被国家14部委列为我国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11个关键地区之一,1999年12月成功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目前,这里仍是我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保留地的保护区。与此同时,保护区管理机构也从管理处调整为管理局,党的组织从党总支升格为党委,保护区公安力量从无到有、从事业编制到行政编制,并先后增挂成立“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正山小种红茶研究所”等机构。其次,它见证了保护区不断健全完善资源保护体制、不断提高科研能力的艰辛过程。1994年7月,保护区成立了全国首个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并开展了区内道路养护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后被林业部、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在全国推广。1995年至2001年,保护区实施了“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GEF-B)”,进一步改善了保护区的保护、科研条件,提高了保护区保护管理的有效度和科技含量。1998年12月,保护区获准建立了我国唯一一个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定位研究站“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开展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森林水文、森林土壤、植物群落监测和气象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了一系列的学术专著和高水平论文。目前,保护区做到了“用10%面积的特色产业换取90%面积生物多样性保护”,寻找到一条适合武夷山保护区的联合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的建设之路。再次,它记录了管理局员工“身份”的重大转变。不仅让他们从“乡下人”变成了“城里人”,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安身之所,还让干部职工从“护林员”变成“公务员”,让他们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都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它还记录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指导保护区的全过程,记录了各级领导对保护区的关心厚爱……这些大事都及时记录在了这本刊物上,并在光阴的流转中,留下了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一篇篇感人的报道、一个个永远属于所有保护区全体工作者自豪和荣光的点滴。

       20年来,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我始终关注着武夷山保护区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并尽己所能地帮助做工作、贡献力量。毫不讳言,我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深厚感情,已经镌刻到骨子里、熔铸到血液中,而这无疑仍将伴随自己今后的人生历程。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20年弹指一挥间,抚今追昔,《武夷山信息》承载的不仅仅是怀念和回味,更多的则是展望和期待。天空高远,只要心志笃定,我坚信《武夷山信息》的明天一定会是另一幅美景!

       (作者系福建农林大学校长)


(作者: 兰思仁)        (转自绿色时报)


 

版权所有: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