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
 
国外城市森林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发布时间: 2015-06-19      

国外城市森林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王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城市林业研究中心,北京 100091)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森林是城市有生命的生态基础设施,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国内城市生态建设的热点领域。作者通过多年来对国外城市的亲身考察和访问,从12个方面总结了国外城市森林建设值得借鉴的经验,对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城市森林建设事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国外,城市森林,建设经验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Urban Forest Development in Foreign Countries
           Wang Che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CAF;Research Center of Urban Forestry, SFA.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more and more serious. As the living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of a city, urban forest plays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improving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as become the hot area of urban ec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author visited many foreign cities in recent years and summarized 12 experiences of urban forest development in foreign counties. Those experiences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our country at the present of booming urban forest in China.
           Key words: Foreign Countries, Urban Forest, Development Experience

当今世界是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世界。据联合国的资料显示,1990年全世界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只有14%,进入21世纪后,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此外,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生态环境危机,使得城市生态系统面临更大的压力。为了缓解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增加城市化地区的森林、树木覆盖率,充分发挥森林和树木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功能,将城市森林视为现代化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城市森林科研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4]。近年来城市森林建设在中国许多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建设森林城市成为许多城市改善城市环境、增加郊区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成为城市追求生态现代化的重要措施。面向整个城市地域的城市森林建设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于长期以来林业绿化建设城乡分制、部门分管的体制因素,以及技术储备不足、建设经验缺乏等问题,需要大力吸收和借鉴外国城市森林建设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我国城市森林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2000年以来,笔者先后考察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芬兰、瑞典、法国、匈牙利、保加利亚、斯洛伐克、阿根廷、埃及、肯尼亚、澳大利亚、韩国等15个国家的城市与乡村绿化建设情况,虽然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尽相同,城市绿化发展水平各异,但十分重视城市森林与树木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在实践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5~7],笔者归纳总结为以下12条经验和启示,以期对我国蓬勃发展的城市森林建设事业有所帮助。
1、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现代城市发展趋势表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交通、住房等灰色空间的扩展,还应该包括以森林、水为主体的绿色空间、蓝色空间建设。国外城市森林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对城市森林的科学定位,即把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有生命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许多城市在经济支出预算中,每年按国民生产总值一定的比例投入到城市森林的建设中,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法律,正式将城市森林隶属于农业部林务局管理,并完善了法律内容,解决市民植树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困难。1990年,美国农业部建立了林业基金专户,以保证城市森林计划的顺利实施,还成立了全国性的城市和社区森林改进委员会,拔专款促进城市森林计划的实施[1, 2]。原苏联于60~70年代就完成了经营城市林和市郊林的规划体系,目前仅莫斯科就有11个天然林区,84个公园、720个街道公园、100个街心公园,这些森林和绿地总面积占市区面积的40%。
2、面向包括城区、郊区整个城市化地区开展城市森林建设
           城市是处在一个区域环境背景下的人口密集、污染密集、生态脆弱的地带,实践表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危害带有跨区域、跨时代的特点,这在客观上要求以森林、湿地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也要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与配合,按照区域景观生态的特点在适宜的尺度上进行。从国外的城市绿化发展来看,也经历了从景观化与生态化、林业与园林部门管理权限的争论,但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发展,面向包括建成区、郊区甚至是远郊区整个城市化地区开展城市森林研究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2]。无论是俄罗斯莫斯科、法国巴黎还是澳大利亚堪培拉、黄金海岸以及加拿大温哥华、挪威的奥斯陆,都非常重视郊区以及远郊区的森林保护,形成了森林围城的大城市生态发展格局。这对中国长期以来以城区为主、过分强调景观效果、过度设计、部门分割管理的问题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3、注重开发林业游憩资源,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健身需求
           城市化地区的森林资源,其主导功能随着城市环境和居民需求的变化而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地区森林资源的主导功能是改善人居环境,提供清洁水源,以及休闲游憩的场所,非常注意林业游憩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了满足居民健身游憩需要,除了划定城市附近大量的森林、湿地资源建立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城市郊野公园以外,还规划建设了了短、中、长程的多样化的森林游憩步道,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步道体系形成了贯通城乡的便民游憩森林健康廊道。以加拿大温哥华为例,山地森林游憩步道的设计就充分吸纳了登山客的建议,既考虑了森林保护、安全管理的需要,有满足了登山者的登山探幽、回归自然的需求。结合不同类型人群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依托森林、湿地自然环境,规划建设了自然科普和生态道德教育场所,包括森林博物馆、标本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普长廊、解说系统等基础设施,使居民在游憩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科普知识,自然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4、城市森林在城市地域空间分布比较均衡,城市内外一体
           城市森林是面向整个市域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要形成相互连通、布局合理的空间格局,才能在市域尺度上发挥整体功能。从目前城市森林建设比较好的国外城市来看,城市森林在城市地域空间分布比较均衡,形成了城市内外一体的森林生态系统。比如俄罗斯的莫斯科市、加拿大的温哥华、多伦多市,美国的华盛顿市、波特兰市等等,从郊区到市区,整个城市掩映在森林和树木之中,高大的乔木构成了城市绿地系统的主体,森林非常均匀地分布于市区的各个角落,绿色成为城市的基本色调[5]。市区内既有大面积的森林公园,也有宽阔的沿街绿化带把城镇内的各类公共绿地连接起来,在整体上构成了一个森林环境,森林与城市的关系并不是城市中分布有森林,而是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
5、近自然林模式是城市森林建设的主导方向
           城市森林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满足人们贴近自然的需求,木材生产已经不是城市森林的主体功能需求,而是更加注重森林的休闲游憩、改善环境、愉悦身心等服务功能,因此近自然林的营造和管理是城市森林建设的方向。目前,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许多国家的城市森林建设都体现了近自然林的理念[6,8]。一是树种近自然。注意乡土树种的使用和保护原生森林植被,强调体现本地特色森林景观。城市森林营造遵循树木生长规律,很少过度修剪和移植大树。加拿大温哥华市坐落在森林环抱之中,即使是飓风毁坏的林地,也尽可能保留自然的风貌,并引导恢复成原有的自然状态。二是群落近自然。日本学者宫协昭提出利用乡土树种,模仿天然森林群落营造近自然林,称为“宫协昭造林法”,被广泛接受。三是设计管理近自然。韩国在进行公园设计时,根据不同城市不同群体居民的需求,在公园中营造生态区,即采用近自然的手法,进行营造和管理,有闹中取静的效果。
6、河岸植被得到很好保护,水岸绿化贴近自然
           城市河流、湖泊等水体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河岸林既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景观的亮点。这一地带的土地既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也有巨大的商业开发价值,往往成为土地开发矛盾的焦点。国外许多城市在城市发展中非常注重沿河植被、自然景观的保护。在莫斯科、温哥华、多伦多、华盛顿、布达佩斯等欧美许多国家的城市,河岸森林植被得到了很好保护,形成了林水结合的自然景观带,有效地发挥了保护河流、连接城内外森林、湿地的生态廊道功能,即使是游憩型水岸的处理也非常注重绿化贴近自然。在多伦多市,穿过市区的3个主要河流的所有山谷都受到保护,自然形成了贯通整个市区的3条森林生态廊道,既是安省绿化带的一部分,也成为城市居民日常休闲的理想场所,走在河谷内的林荫道上仿佛置身于原始河岸林中。
7、注重发挥城市森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
           人口密集的城市化地区,森林、湿地等自然景观资源破碎化问题是造成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既是一些物种重要的栖息地,也是许多鸟类等动物迁徙的驿站,在维持本地区生物多样性和大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9]。因此,欧美许多国家在城市建设包括城市外扩、道路建设等方面都非常重视保留重要的森林、湿地资源,建设足够宽度的自然生物廊道,甚至通过人为架桥建设自然林带,把被道路分割的林地连接起来,为动植物迁移提供走廊。同时,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也对本地区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威胁。因此,许多城市在绿化建设过程中非常注意本地乡土树种的使用与保护,从而使整个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地带性植被特征,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8、注重提高整个城区的树冠覆盖率
           在人口密集、建筑集中的城市化建设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更主要突出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功能性和组成成分的多样性,是片林、林带、单木等多种森林成分与河流、湖泊等湿地成分共同构成片、带、网相连的景观尺度上的森林生态系统。国外森林城市的周边地区保存着成片的自然林,城市背景森林的质量高,城区也有成片的大型森林斑块,但同时非常注重提高整个城区的树冠覆盖率。以美国为例,在全国开展了“树木城市(tree city)”发展计划,美国林学会也提出了城市树冠覆盖率发展目标:密西西比东及太平洋东西部的城市地区,全地区平均树冠覆盖率40%,郊区居住区50%,城市居住区25%,市中心商业区15%;西南极西部干旱地区,全地区平均树冠覆盖率25%,郊区居住区35%,城市居住区18%,市中心商业区9%。同时对停车场等也提出了树冠覆盖率的建议[10]。
9、重视城市绿地土壤保育,利用有机覆盖物覆盖绿地
           城市绿地土壤不仅直接关系树木的健康生长,也影响城市水土流失和空气中的粉尘来源。据研究,北京粉尘80%是来源于本地,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包括绿地水土流失带来的。国外城市森林、绿地的营造和管理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技术就是土壤的覆盖处理。利用树皮、树枝、碎木、松针、树叶、树根等树木材料加工形成的有机地表覆盖物(MULCH),作为一种新兴的覆盖材料,既能显著改善城市土壤性状,促进树木健康生长,抑制杂草生长,又能起到防尘、装饰的良好效果,已在国外城市绿化建设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7]。
10、城郊森林对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一方面单个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周边的土地被大量的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卫星城的不断出现也加剧了城市地区的用地矛盾。而在这个过程中,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用地往往成为建筑用地拓展的首先。国外许多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都非常注意森林、湿地等保护工作,制订了长期稳定的保护规划,并通过政府、市民以及非政府组织监督落实,许多城市的周围都保留有大片的城郊森林,对控制城市的无序发展,促进现代城市空间扩张由传统的摊大饼式向组团式方向发展,发挥了限制、切割等重要作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建有长150公里、宽115公里的环城森林绿带。在伦敦市周围保留的13~24公里宽绿带,有效地控制了建筑用地的无限扩张,对于形成伦敦沿河呈条带状串珠式的城市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3~5]。
11、注重城市森林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和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
           一些国家在发展城市森林时,群众组织和积极分子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1986年有5900个支持发展城市森林的团体。洛杉矶市的1名城市森林积极分子,发起建立“树木之人”组织,负责当地的植树和树木管护工作,1984年为了支持召开奥林匹克运动会,植树100万株。同时,在全国开展的“树木城市”发展计划,到2008年,美国全国拥有3402个美国树木城市社团,树木城市社区的数量从1976年16个州的42个增加到2008年的3402个,有1.38多亿人口居住在树木城市社区。加拿大的“树木之友”等组织在城市树木管理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重要。英国提出“伦敦森林”计划,目的是发动伦敦居民参与植树,提高伦敦人对首都树木的责任感与感情,鼓励社会参与投资来种植及养护首都的树木。
12、城市森林建设有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支持
           在许多国家,除了以法律形式保证规划的实施外,还通过法律形式对城市绿地进行保护。英国是城市绿化实行法制最早的国家,1938年就颁布了绿带法。该法规定:在伦敦市周围保留宽13~24公里的绿带,在此范围内不准建工厂和住宅。德国的科隆市,100多年来始终把绿地作为城市的骨架,一直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日本1962年制定保护树木法,1973年公布城市绿地保护法,规定工厂、医院、学校中的绿地应占总面积的20%~30%。新加坡要求所有的广场都要有30%~40%的绿地;新修建的道路必须要有4米宽的隔离带、2米宽的侧方绿化带;次级的道路也要有1.5米宽的侧方绿化带。

城镇化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保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城镇人口密集、城市规模大、城市周边地区森林与湿地等自然资源缺乏的现实问题,仅仅依靠城区绿化建设难以满足城市化生态建设的需要,必须面向整个城市加强以林为主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我国在城市森林方面正处在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蓬勃发展的阶段,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以保障城市森林事业健康发展。虽然各国的国情、城市的市情不同,但发展以林为主、城乡一体、林水结合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吴泽民,美国的城市林业,世界林业研究,1989,3:85~88,68
[2] Qi Yadong,Zhang Zhiqiang. Introduction to Urban and Community Fore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History, Accomplishments, Issues and Trends.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2003. 4:54~61
[3] 邱尔发,王成,贾宝全,等.国外城市林业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发展趋势,世界林业研究,2007,20(3):40~44
[4] 吴澜,吴泽民.欧洲城市森林及城市林业. 中国城市林业. 2008,6(3):74~77
[5] 彭镇华,王成.俄罗斯、挪威、芬兰和瑞典的城市森林建设. 中国花卉园艺. 2002,9:26~28
[6] 王成. 2003. 澳大利亚城市森林建设考察记. 中国城市林业. 1(2):62~65
[7] 王成,郄光发,有机地表覆盖物在城市林业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2213~2217
[8] 王成.近自然的设计与管护——建设高效和谐的城市森林.中国城市林业,2003,1(1):44~47
[9] 王成,彭镇华, 关于城镇绿地增加生物多样性的思考, 城市发展研究, 2004,3:32~36
[10] 赵林森,刘文胜,王万军,美国树木城市评选对我国城市林业建设的启示,西南林学院学报,2010,30(5):44~47,57


 

版权所有: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