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地处内蒙古高原、阴山山脉和大兴安岭余脉交会处,总经营面积 9.4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 78%,其中风景林面积 6.3 万公顷、草原面积 1.5 万公顷。2007 年,该森林公园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为进一步加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开发,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管理部门加大力度发展生态旅游,竭力挖掘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之大美。
●优势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丰富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地貌组合为高原———波状丘陵———漫滩———接坝山地,是典型的森林———草原———丘陵交错带。属于寒温性高原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湿润凉爽,春秋两季温差大,冬季降雪量大,降水量集中季节为 7~8 月。森林公园范围内,有星罗棋布的湖泊和数十条河流,形成了大面积的湿地。这些湖泊和河流,除少数通过泉水补充地下水外,多数以地表径流的方式汇聚地表水,是辽河和滦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公园地处高海拔丘陵地带,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各种奇花异草名目繁多。植物资源共有 80 多科、600 多种,其中湿地植物资源最为丰富,有水生植物群落、沼泽植物群落、草甸植物群落,还有森林植物群落。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陆生脊椎动物261 种、水生脊椎动物 32 种。珍稀动物有豹子、马鹿、梅花鹿等。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每年森林新增固碳20.4 万吨、释放氧气 54.5 万吨,号称“天然氧吧”,生态旅游人数最初年平均 2 万人左右,到了 2010 年,入园人数达到 28 万多人,增加了十几倍,游客范围也从京津唐地区扩大到长江以南地区和西部地区。从最初的旅游收入几十万元增加到现在的 2000 多万元。随着塞罕坝知名度的提高,公园的市场潜力逐渐增大。
这里居住着满族和蒙古族人,自清朝开围以来,出现过满蒙文化革新、接触汉文、满汉通婚等满汉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满、蒙、汉文化的内涵。遗留了点将台、石庙子、捕虎洞、翠花宫等清代遗迹,历代清朝皇帝到此狩猎、避暑、练兵、巡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塞罕坝地区的军民英勇顽强,留下了震撼人心的典故。
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
●依托资源优势实现生态旅游大发展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依托资源优势,发挥区域优势,把生态旅游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景区建设之中,以原生态自然景区为主导,打造出春季鸟语花香、百花争艳,夏季绿色成荫、凉爽怡人,秋季蓝天白云、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林海雪原的自然景象,体现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坚持把公园打造成河北省森林生态旅游精品公园,逐渐晋升为全国知名景区,形成历史文化继承与发展、自然观光、生态休闲度假、科学研究、艰苦创业教育等为一体的旅游模式。实现以生态旅游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森林的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2010 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被国家林业局树为“全国林业建设标兵”,弘扬塞罕坝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了人间奇迹,“人造绿洲”横亘在高岭上,体现了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为红色旅游增添了新的内容和热点。
2008 年以来,塞罕坝连续举办了金秋文化节、书法大赛、汽车拉力赛、歌曲舞蹈比赛、诗歌比赛等,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有趣味的运动会等交流项目延续至今。
●注重扬长避短打造特有的旅游模式
塞罕坝人自 20 世纪 90 年代就已开始“边经营、边建设”的生态旅游。当时为最初生态旅游的出发点,景点建设缓慢,基础建设和服务设施档次偏低,多数景点的开发属于个人承包,制约了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
如今的塞罕坝人不断改正和完善森林旅游发展中的弊端,否决了一票通,加快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进程,改善了旅游区公路建设,提高了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景区内设立综合性管理机构,对医疗卫生、交通安全、导游等项目进行管理与指导,打造“塞罕坝全国林业建设标兵”形象,增强塞罕坝森林公园的可信度。加强珍惜动植物的保护,积极治理环境污染,避免景区内旅游人数增加导致产生的垃圾增多,影响原生态森林旅游。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制订了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提升景点建设的速度,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在实施长远规划时以原生态为基础,以森林、草原景观为主导,打造自然与人类和谐的景观为主题,做到了站位高、论证性强、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科学严谨。由政府牵头,走区域化经济发展一盘棋的道路。 道路的好坏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为加速改善塞罕坝生态旅游的发展环境,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认识到改善棋塞公路的交通状况是当前急需完成的任务。于是,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协调交通部门做出年度计划,并适时完成,为塞罕坝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由于意识到接待能力和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决定进行新的谋划,引导从业者向高层次发展。本着起步高的原则谋划出在今后数十年不落后的几十家星级宾馆或具有大型接待能力的度假村。
此外,改善服务环境,提高饮食业服务水平,提升塞罕坝文化服务水平,搭建适合消费者物价水平的平台,也被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纳入日程。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还打造红色旅游品牌。红旗渠号称“人造天河”,塞罕坝是“人造绿洲”,把“塞罕坝精神”打造成红色旅游品牌,让世人知道在艰苦的岁月里,在高岭荒野上,通过人工智能打造出来的人间奇迹。
与此同时,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还加大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每年都派人到全国各地进行常规化宣传,并通过电视、媒体、网络等媒介扩大宣传面,进一步促进生态旅游大发展,实现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大美。
(来源:中国林业作者: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