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7日,中国日报网采访了福建农林大学马祥庆教授,并发表“长汀经验”:环境问题是经济社会综合治理的命题的文章,部分采访内容摘录如下:
长汀一前一后的两个“身份”,放在一起看颇有意味:曾经它是全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现在它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县。这个转变如果只是一门环境改造的课程,就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意义,但是“长汀经验”的意义在于,它不只是植树种草的经验,而是经济、社会、民生、环境综合治理的成功范本,而它面临的政策补给、立法保障等新课题,又将这一命题的内涵带到新的高度。
长汀的水土流失问题由来已久。长汀的水土流失重灾区河田,原名 “柳村”,从地名变化来看,长汀水土流失历史最少在200年以上。1941年,福建省研究院“河田土壤保肥试验区”的研究人员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河田镇八十里河时写到:“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闪耀着可怕的血光。”
历史上的长汀为什么会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院长马祥庆曾经多次随项目组到长汀县调研,他认为,长汀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首先,长汀的土壤多由花岗岩发育而成,土层深厚,抗蚀性薄弱。长汀地处北纬25度,亚热带的雨水较多,而当地多陡坡,因此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作为“客家首府”,长汀的人口密度很大,尤其是长汀县河田镇。当地百姓长期以来上山砍柴烧火,经年累月,植被一次又一次地被破坏,表层土壤没有了,裸露的花岗岩石英颗粒被风化,就更容易被雨水侵蚀,进而流失。
“这也是为什么邻近的县市虽然地理环境相似,但是不至于出现长汀这么严重的情况。”马祥庆说。
他说,其实长汀的水热条件相对较好,植被容易恢复,但是无奈植被一次次地被伤害,经过多次水土流失之后,土壤细小的颗粒都被冲刷得差不多了,新的植被长出来之后就不容易被保留。
“长汀的水土流失问题不只是环境问题,而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造成的。”马祥庆说,“因此也不能单纯只从环境方面入手解决。”
“现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刚刚显现,生态刚刚恢复,还很脆弱。不能靠山地开发来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要通过发展工业,靠政府的转移支付,靠发达地区的经济援助,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巩固生态治理的成果。”马祥庆如是说。